返回 第269章 不归  满唐华彩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爱笔楼]http://m.ibiquzw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第269章 不归 (第2/3页)

了,捻须不语。

    杨玉瑶当即便发了火,道:“阿兄为了当宰相,却拿他的性命来权衡冒险,若他有个三长两短,你还有本事当这宰相吗?!”

    “三娘,你好不讲道理,这事其实是阿白……”

    “讲什么道理?我不管,马上把阿白调回来!”

    “咳咳咳。”杨銛咳嗽起来,连连摇手,道:“唉,为兄也不知如何与你说,如今你我之间的见识已差得太多……”

    杨玉瑶一旦撒泼却也是十分难缠,径直起身把桌案推倒,杯盘咣啷地摔了一地,非要杨銛把薛白调回来。

    杨銛是嗣子,从小就让着几个姐妹,对此毫无办法,只好闷声挨着她的骂,显得有些懦弱。

    末了,他叹了口气,应道:“我难道不想让他回来吗?可真做得了主吗?”

    其实他也累,世人都说杨家如今富贵至极,可他已愈发意识到往后的风险;他看似贵为宰相,实则尚无权力,谋划皆出自薛白;且随着势力愈大,服众、安抚人心都能让他耗费许多心神,如杨国忠想独揽太府之事,元载想揽榷盐之权,李林甫苦苦逼迫,王鉷若即若离。

    任相以来,杨銛看似威严,可夜里常辗转反侧、难以入眠,这等疲倦感却不知与谁说。连最亲的兄弟姐妹几人,富贵之后能说心里话的机会反而更少了……

    这日,杨銛思来想去,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杨玉瑶的态度,而在于王鉷已经开始使手段拉拢了。从这点来看,他的政治嗅觉已变得敏锐。

    同时,此事也让他感到扛不住压力,于是当天便派了人往偃师去劝薛白回长安。

    其实他也认为薛白回长安的时机已经到了。

    ~~

    四月下旬,偃师县。

    今年自开春以来,河南府就未下过几场雨,土地干涸,看起来硬梆梆的。

    有经验的老农对此竟是有所预料的,古人千百年来凝炼的智慧便体现在一句句的农谚上。

    薛白虽无这种智慧,但重视农人的意见,打算把偃师城郊的几条水渠延伸,形成一条完整地、能引洛河水灌溉大部分田地的中州渠。

    这日到邙岭望了地势,下来时遇到几个担着水桶的老农。

    薛白问了几句,得知他们是从四里地外的井里提水过来的,这天气不算炎热,但这么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走如此之久,其间辛苦非亲历者恐难以体会。

    “县尉,如今我们还能担水来,就怕再晚些还不来水,庄稼可得旱死哩。”

    “水渠已经在修了,当能有所缓解,大伙也尽些力,多保住收成,哪怕有损失,县里也会看着再减些税赋……”

    这些话其实是不宜说得太明白的,或可能影响农户的积极性。打打官腔反而会省去很多麻烦,但薛白有耐心,愿意多作解释。

    能做的也只有这些,薛白也求不来雨,但他肯到田地上来,肯关心他们的收成,就已经能给到农户许多信心。

    他虽以血腥手段除掉了几家大户,这些农户却是一点儿也不怕他,围着他说各种农事。

    远远地,一道身影从县城的方向跑来。

    “县尉,京城来人了,是国舅派来的。”

    老农们听了愈觉欣慰,认为县尉能耐大,还能与国舅有交情。

    薛白反而有些许的忧虑,再次看了一眼农人们愁苦的脸,返回县里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县署等候的竟是元载。

    元载素来沉得住气,今日风尘仆仆地坐在花厅里,竟有些坐立难安的模样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一见薛白回来,他立即便起身行礼,笑道:“恭喜薛郎又立了大功,青云直上指日可待。”

    元载、杨国忠与薛白都算是长安官场中最上进的一批人。

    彼此一见面,就能感觉到那股努力进取的热情,其实是让薛白很亲切的。

    “元兄竟有空到偃师来?”

    “正好有些公务。”元载道:“另外,朝中确有大事……”

    “我暂时回不了长安。”

    不等元载说完,薛白已给了明确的答复。

    他眼下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,一个个摊子已经铺开了,开荒、修渠、减税等等,一旦由旁人接手,如何能保证执行下去?

    元载一愣,完全出乎了意料,问道:“为何?”

    “时机未到。”薛白道:“我若调回去了,如何再以高崇兄弟的案子作为筹码?且岂非马上要被逼着表态?总而言之,我们坐壁上观,眼下戏还未开场,岂能被人请上台去?”

    换作旁人也就信了,元载却了解他,道:“以薛郎之能,回了长安定能解决这些问题。立了功劳、熬了资历,你待在偃师已无必要,反而有可能被右相派御史除掉。”

    薛白笑着摇手,表示不在意。

    元载道:“何况,万年县尉一职可遇不可求,错过了这一次,不知何年才能有阙额。官场上,一旦受挫就耽误一辈子的例子屡见不鲜啊。”

    他很热切,因为换作是他,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升官,他认为薛白是同路人。

    薛白确实也喜欢升官,但不爱做选择,他喜欢都要。既然敢拒绝这个万年县尉,他自是不怕没有阙额,因此一直显得很淡定。

    元载见他这态度,不由疑惑问道:“薛郎到底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我在偃师县还有未竟之事。”

    “何事?据我所知,王鉷已答应由你来推荐偃师官员。”

    “对民生不放心。”

    元载一瞬间似有些讶异,挑了挑眉。

    薛白笑了笑,问道:“信吗?”

    元载沉默了一会儿,叹息道:“我亦出身贫寒,如何不信?”

    这态度倒是让薛白有些诧异。

    他深深看了元载一眼,意识到自己总是以千年后的眼光,将其看成一个大贪官、大奸臣。

    其实今日的元载已显出些贪心、不择手段的特点来,但至少此时此刻,还未泯一颗经世济民之心?但不知还有多少。

    元载竟没有再劝薛白,一路奔波而来,他亦是累了,在驿馆住下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次日,两人一道往偃师城郊巡视,边走边谈。

    “薛郎可知,杨国忠自从改了名,愈得圣人器重,尤其是打点太府之后,更是青云直上。”

    薛白听了毫无羡慕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杨国忠以圣眷打点些财物的东西,他在地方上的收获亦不小。

    “换作是你打点太府。”薛白问道:“能做到让圣人满意吗?”

    元载沉吟着,应道:“应该是……能的。”

    “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