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三百六十九章 剪辫令  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首页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爱笔楼]http://m.ibiquzw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最新网址:m.ibiquzw.org
    第三百六十九章 剪辫令 (第1/3页)

    拿下了归德府后的赵军又能有一次大的扩张了。

    因为赵家在归德的经营还是挺深的,至少在纺织厂中,是几乎人人都念着赵家的好。

    当然了,也不可能所有念着赵家好的人就都会参加赵军的,但这好歹也能有千把人,再加上从归德府各地招揽的人丁——赵家的军饷是很丰厚的,一个月三块到五块银元。

    并且规定随着服役立功次数的增加,月俸也会随之增加。

    如果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兵,哪怕依旧只是最底层的士兵,一个月也能拿到十块银元。

    这什么概念了?

    六七两银子啊。

    八旗的铁杆庄稼才几个钱?

    而且士兵在军中服役期间的一切生活所需,都是军队供给,不像清兵(绿营),一个月一两银子+三斗谷物,薪俸微薄的可怜不说还要被上司军官拔掉一层皮。

    什么“朋扣银”、“朋马银”等等,是变着法的克扣。

    甚至绿营兵训练时用的药粉铅子都需要由从兵饷中支取,简直是扯淡。

    试想这般七扣八扣的,最后到了士兵手中又还能剩多少?

    所以清兵军纪差也是有主观因素的。

    为了谋生,以至于不少绿营兵都不得不在本职工作之外再兼营一份副业,有的当小贩,有的当手艺工人,因此疏于训练,战斗力下降也是常态。

    将领们喝兵血吃空饷也是常态。

    柘城一战的俘虏与眼下归德城中的俘虏,不少绿营兵一听赵家给出的饷银就两眼放光。

    都不需要赵家的宣讲员去讲什么大道理,俘虏兵不少就已经转化为赵军战士了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人,赵亮的使用办法是彻底打散了编入各部。

    在作战之余坚持‘素质教育’。

    军规军纪、卫生等各种条律都必须一点点的灌输进他们的脑子中。

    并且以此为考核,所有俘虏兵在通过考核之前,只能领半响!

    没有什么民族大义,也没有什么翻身农奴把歌唱,更不是让他们翻身做主人,现在单纯的就是金钱,就是实实在在的利诱。

    “归德府东北接齐鲁的曹州,东南接苏北徐州,眼下这两镇兵马都已经聚齐。曹州镇主力大约有三千人马已经东去,曹州本身只留了千把人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ibiquzw.org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